“华师乐集”第七期:“旷野之上” -4008云顶国际集团

“华师乐集”第七期:“旷野之上”
2024-04-07

2024年3月29日黄昏,“华师乐集”在图书馆与读者们一同对话哲学期乐集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音乐学院联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策划举办,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来自宣传统战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音乐学院、图书馆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共28人,以及其他师生校友约200人。

 

1.jpg

图1-“旷野之上”活动现场

 

2.jpg

图2-“旷野之上”主题书展

 

3.jpg

图3-“旷野之上”主题展览(雕塑)

 

4.jpg

图4-“旷野之上”现场观众

 

本期乐集,以“旷野之上”为主题,特别邀请来自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尹树广、胡扬、詹莹莹、雷静、张晓红、谈子敏等六位学者,来自音乐学院的余虹、叶思思、吴霄汉、李卢泰龙等四位演奏家,以及来自广州青年交响乐团的竖琴青年演奏家陈思瑜,共同开辟全新的“哲学”时段:六组讲述对对成章——“生与死”“一与多”“言与行”“理与情”“善与恶”“群与己”,让“旷野之上”的提问变得有迹可循。回应乐曲可以是答案,也可以是线索,更可以是诚挚的邀请,带领我们一起行至属于自己生命中的旷野,驻足仰望。

 

5.jpg

图5-嘉宾合影留念

   

理查·施特劳斯《明晨》回应“生与死”走出了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到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克劳德·德布西《第一号阿拉贝斯克》比喻“一与多”的相互对立、相互缠绕。弗朗茨·舒伯特《纺车旁的葛丽卿》以少女的复杂心情呈现了不同人关于“言与行”的不同理解与注释。莱奥什·杨纳杰克《在迷雾中》以其未知性和迷失感去感受生命是一场“理与情”之中的意外。弗朗茨·舒伯特《在水上歌唱》传递了船中之人关于“善与恶”的思考。弗朗茨·李斯特《爱之梦》和艾伦·西尔韦斯特里《阿甘正传 - 羽毛主题曲》则代表了“群与己”的不同声音。

 

6.jpg

图6-学者尹树广解读“生与死”


7.jpg

图7-歌唱家余虹回应“生与死”

 

8.jpg

图8-学者胡扬自弹自读“一与多”

 

9.jpg

图9-青年演奏家陈思瑜回应“一与多”

 

10.jpg

图10-学者詹莹莹解读“言与行”

 

11.jpg

图11-演奏家吴霄汉回应“言与行”

 

12.jpg

图12-学者雷静解读“理与情”

 

13.jpg

图13-演奏家叶思思回应“理与情”

 

14.jpg

图14-学者张晓红解读“善与恶”

 

15.jpg

图15-歌唱家李卢泰龙回应“善与恶”

 

16.jpg

图16-学者谈子敏“群与己”

 

17.jpg

图16-青年演奏家陈思瑜回应“群与己”

 

区别于传统的“音乐会”和“读书会”,“华师乐集”通过将音乐和阅读有机结合,共同构建出一个主题或情感的框架,让参与者在享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能深入探索和领略不同学科的内涵与魅力。此次与哲学的交流,更像一次深刻的文化实践,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用高站位的学术分享、高质量的荐读书单、高水平的音乐演奏道出了中国的哲学世界和社会发展理想。


读者留言

读者留言

馆长信箱

馆长信箱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