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阅荐书 | 以书为径,觉察身边的“不可见” -4008云顶国际集团

喜阅荐书 | 以书为径,觉察身边的“不可见”
2021-12-28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 轻轻一响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个相同的夜晚

有个人掉在地上

——许立志《一颗螺丝钉掉在地上》


人们真实的体验常隐匿于宏大的时代叙事中,以“不可见”的状态存在着,被角色标签界定,为刻板印象束缚。许立志这首诗写的是流水线上打工者的生活,也是无数耕耘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的生活。纪录片《我的诗篇》聚焦六位身份各异的“工人诗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不同工种,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中扮演着不起眼的螺丝钉,在城市的角落劳作与休憩。他们在书页边角处,在杂志图片间,在日记本里,在记工单上,描摹眼前的工厂生活,或抒写掩藏的幸福与苦痛。


诗人杨炼提到,打工诗歌预示着打工者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形式、生命、深度。导演秦晓宇也认为,集合这些优秀的工人诗歌,本身就能构造一部社会史诗。


又如近日热映的《雄狮少年》中的留守儿童阿娟,在父亲摔成植物人后成为新一代农民工,在谋生手段“舞狮”中寄寓自己的梦想,与伙伴阿猫阿狗结伴闯荡现实,备受欺凌却不甘于此,顽强生长。


距离客观存在,但我们仍能够通过影像或文字材料看见平日中“不可见”的人群,走近所谓的边缘群体,去观察与倾听,有所思考与洞见。


本期“喜阅荐书”邀你共读社会学领域书籍,同去觉察身边的“不可见”


qq图片20220111085316.png

在城市农民工的大军洪流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踯躅于建筑工地、生活小区、车站广场……从事各种“自由”的、不稳定的职业,这就是游离于正式就业市场之外的散工。他们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少,社会地位低,是急需社会支持的城市弱势群体和边缘劳工。


本研究立足于当前中国大陆经济活力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广州市、杭州市、厦门市和南宁市等城市的外来散工为研究对象,着重于外来散工的群体身份、生存状态、生活目标、谋生手段、关系网络,在城市中的文化体验、社会适应、以及他们的社会支持、救助保障和呼声、意见等。


原文摘录:“散工在主流话语中的缺失,并不等于散工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要。事实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农业结构的调整、城乡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民工”或者“外来工”的队伍急剧扩大和分化。散工就是转型时代断裂下的产物。散工成为外来工的一个亚群体,形成独特的亚文化。”



qq图片20220111085445.png


本书通过访谈法对一个样本做长期的观察收集的素材进行理论思考,主要探讨了农民工流动的“共同体”特征,农民工城市中发生的变化及其体现出来的代际差异,农民工的变化与农村传统的延续、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研究中,尝试思想和学术的结合,通过突然出现在城市中的农民的日常生活来反映现代和传统的冲突以及农民对现代性的适应与整合,反思了马克思、韦伯等提出的现代化的经典理论问题,并抽象出凝聚力强的村庄现代化(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一种理论模型——“流动的共同体”。


原文摘录:滕尼斯指出,在历史序列上,共同体指中世纪以前的历史,“社会”是中世纪以后的历史:“中世纪的固有特征是共同体占压倒的优势,新时代的固有特征是社会占压倒优势。”和滕尼斯一样,涂尔干也持类似的看法:“人类的进化总有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无论对劳动分工持有何种态度……它已经渐渐成为了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基础。”


@d3kv3sgxzctix}t4w87pfo.png


本书关注的是所谓的“边缘人”群体,他们隐于人群,数量众多,其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原文摘录:我认为,学问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必定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益。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用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讲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一切研究都必须以达到人类的最高目标,即达到人类的改善为归宿。”如果我们的研究,不能让每一个关注历史的读者了解“人生而平等”的道理,懂得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学会因关注他人的命运而养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进而达到改善人类生存状况和质量的目标:如果我们的研究反而会因为基于这样或那样的立场,造成更多的仇恨、对立,甚或伤害,那我说,这种学问不要也罢。


qq图片20220111090016.png

作者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原文摘录:如果认为一个局外人的眼睛和耳朵能理解一种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不真正卷入对方的生活,你就只能靠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想象对方。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受干扰的过程。只要你的举止得体,特别是能与他们的生活协调,你的来访为什么就比他的一个朋友的来访更有破坏性呢?时刻摆出局外人的样子,强调“我是来研究你们的,我和你们是不一样的”,恐怕更令对方紧张吧。

qq图片20220111094521.png

从“梁庄”到“吴镇”,梁鸿用12个故事书写身处吴镇这一“县域”里生命群体的命运,他们是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12篇相对独立又有着内在联系的篇章,以在地的烟火气息和丰盈的诗性话语讲述着“吴镇”的故事,人物命运盘根错节,互相链接,一气呵成。


吴镇作为一个县城,它处于剧烈变化的城乡大环境下,从公共管理、社会结构、文化继承上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她将它提取和抽离出来,以此为标本观察中国县镇的生存样态与人文景观,在那里发现了以“梁庄”和“吴镇”为代表的中国乡村以外的另一种充满了悖论、矛盾和复杂意蕴的现代性发展逻辑和幻象。


原文摘录:所以,你看那谨慎、整齐、说话小心翼翼,带着一股子小家子气的人,一定是老师,你看那碎到处卖着力气传播闲话的,或闭着嘴巴好像和谁生气一样走在街上,或者拿卫生纸垫在长凳上认真喝胡辣汤的人,一定是老师。谁都能看出来你是老师。他们对你,那种故作尊重但又略含轻视的神情把你死死地钉在耻辱架上,你不得不带着这个羞耻的印记生活。

qq图片20220111094823.png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社会调查三大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原文摘录:所谓不分语境和彼此关系的一种普遍适用性的法则在这种关系的文化之中是无法真正有用武之地的。社会之中充斥着种种的私人的道德,私人的行动逻辑以及私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构建,如果不属于是私下里的自己人,便什么事情都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展开以及事业上的有所作为。更为强调彼此之间的给予私的友爱和亲密,相互之间需要预先有一种关系的确认,之后才有彼此之间交往规则或原则的启动。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喜阅荐书————————

读者留言

读者留言

馆长信箱

馆长信箱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