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阅荐书(2021年第9期总第57期) | 凝望镜中 远眺窗外 -4008云顶国际集团

喜阅荐书(2021年第9期总第57期) | 凝望镜中 远眺窗外
2021-06-28

那个自娱自乐的小孩

用一根麦秆吹出那些肥皂泡

其中显然包含了一整套哲学。


清澈,无用,像自然一样飞逝,

属于养眼之物,

他们用一个既小又圆的精确气体

保持了自己的本质,

没有人,甚至包括那个吹气泡的孩子,

妄称它们比自身显示的更多。


在透明的空气中,有些气泡难以看到。

它们就像一股微风吹过,不曾吹动花朵

而只有我们知道它在吹

因为有些事物照亮了我们的内心

可以更透明地接受一切。


——佩索阿《那个自娱自乐的小孩


对生命的求索,对向往的追寻,或许会持续我们漫漫的一生。喜阅君希望能陪伴大家追问,自省,超越;看一看镜中、望一望窗外、想一想历史的批判、怀疑与想象力、哲学的大问题,把自己作为方法走出唯一真理观。


jm8h}7xj1a]a~g%%7nxhv6r.png

馆藏索书号:k03-53/l987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原文摘录-


我刚上研究生时,导师田余庆先生送给我们《尚书·洪范》里“有猷有为有守”六个字。我理解,用现代语言解释“有猷有为有守”,就是有理想、有作为、有坚守。依此而行,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中行”。然而世路艰难,中行谈何容易。《论语·子路》记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古人解释说:“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如果既能进取有为,又能守节无为,那当然是做到了“有猷有为有守”,孔子认为这是最好的,是“中行”。但如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那么只能做到勇于进取、有所作为的,与只能做到坚守底线、有所不为的,两者都同样值得肯定。进取不仅需要能力和勇气,也需要时代条件,条件不具备时,要做到守节无为其实也不容易,同样需要足够的勇气。



————


p`x)5gziy[9a]7$}3u$p$xg.png

馆藏索书号:k250.7/w326:1


本书是“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丛书”之一,以作者的讲演稿为基础加工而成。主要通过对近代历史资料和著作的分析,挖掘在历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现象,从而解析在历史转型的关键阶段,一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思想者们被甩出主流视野的思考。


-原文摘录-


阿道又说:“哲学化是为了学会如何对话”(to philosophize is to learn how to dialogue),所以对话的形式是非常优先、非常重要的。另外,精神的锻炼( spiritual exercise)也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将哲学当作纯知识的探索( doctrinal exposition),不只是为了得到抽象的知识,而是为了生活。哲学活动不只是智识的( intellectual),同时也是精神的( spiritual),人们要学习过哲学的生活。除了逻辑( logic)、物理( physics)、伦理学( ethics)等等之外,还有实存的逻辑( lived logic)、实存的物理(ived physics)、实存的伦理学( lived ethics),意思就是不能把逻辑、物理、伦理学当作纯粹的知识来追求。换句话说,哲学不只追求原创性思考,同时也是灵魂的展现。


————


ln}otexy[x%`4bum`}ijt7s.png

馆藏索书i267.1/c458.1-3


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在危机与纷争爆发的时代,哲学如何协助我们反思生活——“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没有共识的人应该如何一起生存。”


-原文摘录-


我们这一代人,幸或不幸,经历了不少事情。人类的生活形式本来就转变得越来越剧烈了。我的思考从来没有完全地脱离我所身处的这个世界,无论是世界格局的变化,还是我身边人的沉浮生死,就此而言,我作为一个爱思考的也只会思考的人,我觉得还是蛮幸运的。

我一直说,我们不能靠把一切都归拢到一个绝对的观点之下来克服相对主义,真能消除相对主义的,相反是这样一种东西:你要深入到自身之中,了解你真正相信的是什么。你实实在在相信一些什么,你为自己相信的东西做点儿什么。这时候,你的信念和行动是实实在在的。但并不因此,此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虚假的。跟你不同的人,跟你冲突的人,他有他的实在。


————


2$aa4gbctdo1geg%5td~adn.png

馆藏索书号:b0/s994/4d


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而著称,本书作为一本哲学的入门读物,写得善解人意,特别是能够吸引那些非专业人士的注意力。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


-原文摘录-


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我们都被自己有限的世界观限制住了,以致无法超出自己语言的概念和有限的经验看世界?

不错,极少数人可能确实会把他们的全部生命奉献给唯一的目标,比如赢得革命的胜利,或者寻找癌症的治疗办法等。然而大多数人却不可能如此一心一意,他们的生活并不能像这样简单地加以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缺乏意义。我们可以在语言学中问“pepino”一词的意义是什么,但我们却不能从理智上对整个语言的意义发问,比如像“西班牙语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追问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活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似乎说明我们不可能给出这一关键问题的解答。


————


~go5[y@qarxs0$)ux@ig](8.png

馆藏索书号:k835.655.1/a134-2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和解?作者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


-原文摘录-


那些我曾经试图逃离的东西,仍然作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延续着。或许在这里使用社会学的概念比使用精神分析学的概念更加合理,因为“哀悼”和“忧郁”这样的比喻虽然简洁,但存在不妥之处,且具有误导性:即使我们成年之后所处的生活环境相较童年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即使我们极力排斥过去,童年的生活轨迹以及社会化的方式依然会持续地发挥作用,因此,回到过去的生活环境(也就是我们曾离开的环境,此处应进行广义上的理解),总是一种指向内心的回归,一种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包括我们主动保留的那部分自我以及我们否定的那部分自我。


————

q2tbigt]54]s27ma5i@c{_a.png

馆藏索书号:c958-53/x421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


-原文摘录-


吴:沿着共同体的问题,我们再具体一步,对今天的大学还有什么样的期待?大学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从您在牛津的实践联系到国内的现实,中间好像有很大的差别和张力。 


项:每个时代大学的功能都不一样。我们进入了个物质相对充裕、城市教育水平相对高的时期,所以“人的生产”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前面提到过,很多间题不是通过经济再分配来解决,这里面有人的各种各样的诉求,所谓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多样性,这是很真实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再重复前面说过的话:大学就是给你一个环境,让你在人生比较特殊的四五年当中去探索自己,探索这个世界,允许你犯错误,允许你做疯狂的探索,让你对事情产生理解,当然也学到了基本的知识和技术。这是我对大学的理解。我认为大学的教学功能肯定高于研究功能,今后的研究应该还会发散出去,产业结合。我前面也说过,大学不是去树立范例,而是要去寻找例外。



暑期线上读书分享会vol.2

“凝望镜中 远眺窗外”

时间:2021年8月27日19:00

腾讯会议号:953 361 880

读者留言

读者留言

馆长信箱

馆长信箱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