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可以这么欢乐——莎士比亚戏剧原著的精彩导读 -4008云顶国际集团

原来可以这么欢乐——莎士比亚戏剧原著的精彩导读
2019-04-25

你完整地看过一部莎士比亚戏剧原著吗?在讲座的开场凌老师来了个冷不丁的“灵魂拷问”,问倒了一片。


“to read, or not to read, that’s a question.”

这道千古难题,横在了许多想浅尝经典原著的同学面前。


莎士比亚大神真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吗?莎士比亚戏剧原著的阅读门槛真的有那么高吗?

 

当然不是了。接下来让我们在凌老师生动的讲述下,走近莎士比亚,走进莎士比亚的创造世界吧~~

(在文章的最后,有凌老师对阅读原著常遇到的英语问题的解答,能帮助快速上手哦!!)

jt1l7($${cx[f)}l_l9wd7r.png

语言的背后藏着一方的文化,同时它映射着该文化的思维模式。


当我们翻阅外国文学时,就如踏入了他国的世界。那个世界有浓浓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当我们通过中文的描摹去感受那个世界的轮廓,总免不了会受自己原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因为“中文”本身,就蕴藏着一套思维模式。如若用外国当地的语言去阅读外国文学就不同啦!它能使我们暂时悬置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打破我们狭隘的偏见。让我们能从他者文化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他者;让我们形成一种差异的多元主义思想,去接纳各种文化差异。


莎翁世界的“当地语言”,就是英语,且是早期现代英语。把握“当地语言”到底有多重要呢?下面就举个栗子来感受一下吧!

zqx.png

([6~x$b]~irfz$xug7_99jc.png

上面是两位大家译的哈姆雷特经典独白,两人对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翻译。这里的不同没有孰优孰劣,孰对孰错。而是翻译本身就不能做到完美的传达——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作者将大量丰富的信息蕴藏在一句话里,让这句话的意义本身就具有了不确定性、带上了朦胧美的色彩。而每位翻译者所捕捉到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是不一样的、不全面的,因此他所转述出来的译文,也无法将作者想传达的信息完整地转述出来。

 

“to be, or not to be”在西方语言中,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存在状态,这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里面所蕴藉的信息太多。而朱生豪和梁秋实在翻译成中文时,都不得不选用了具象的概念去转达,以求能较准确地还原这朵“信息云”。但无论是“生存还是毁灭”还是“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两段译文因其追求准确具体地描摹出这种存在状态,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过滤掉了“to be, or not to be”句中“不那么重要”的信息。

 

上文中,无论是朱生豪还是梁实秋,都没有把in the mind翻译出来,因此原文暗含的肉体与心灵的对立就丢失了,至少是隐藏得更深了。而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就是用某种武器(arms,梁实秋译为剑,朱生豪则干脆不译)了结人生的苦海(a sea of troubles)实则是自杀,因为人的肉体是苦海的根源,就是所谓的 “除却此身方了,有身便有长愁”。

 

关于问,哈姆雷特问的是,这两种选择哪一种nobler,更高贵,更有英雄气概?但实际上他是觉得这两种选择都是有问题的,都不是可以毫不犹豫的选择,因此他不断地犹豫,在这段著名的戏剧独白中,他不断的掂量权衡,始终无法抉择。而这段经典的戏剧独白的精彩之处,便是他不断犹豫、不断掂量权衡的真实心境的展现。

 

这段话我主要想强调的有两点:1)to be / being和not to be / non-being在西方语言中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是哲学意义上的存在状态,翻译成中文后都可能落实到具体的『生存还是毁灭』或者『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2)无论是朱生豪还是梁实秋,都没有把in the mind翻译出来,因此原文暗含的肉体与心灵的对立就丢失了,至少是隐藏得更深了。in the mind to suffer /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正常的语序是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in the mind,就是在内心中承受命运的种种打击折磨,而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就是用某种武器(arms,梁实秋译为剑,朱生豪则干脆不译)了结人生的苦海(a sea of troubles)实则是自杀,因为人的肉体是苦海的根源,就是所谓的『除却此身方了,有身便有长愁』。哈姆雷特问的是,这两种选择哪一种nobler,更高贵,更有英雄气概?但实际上他是觉得这两种选择都是有问题的,都不是可以毫不犹豫的选择,因此他不断地犹豫,在这段著名的戏剧独白中,他不断的掂量权衡,始终无法抉择。

__~er%]kbo3_zwt%(e(b[za.png

莎翁的戏剧同时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语言形式——诗的语言。

许多同学在看小说的时候习惯性地会快进,跳过大段的风景描写,跳过大段的社会风貌描写,跳过大段的人物肖像描写等等,就为了紧追剧情,直击激动人心的几幕,书翻得很是爽快。

 

但在欣赏莎翁的戏剧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剧情发展,也不要遗漏了其诗的美。

这里的美,是指诗歌中藏有的语言美。当文学中的语言美被发掘,并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被反复欣赏、赞叹时,我们就能品尝到一种审美趣味、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快感——这时候“僧敲月下门”就真的“敲动”了我们的心门,“春风又绿江南岸”也透过文字“绿过”我们的心田。

 

我是想说因情节而产生的快感是较为浅层次的,是从孩提时代就具有的;但更深层次的阅读快感更值得我们追求,其中就包括语言美。莎翁的剧作主要是以诗歌形式写出来的,这种形式本身在戏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解进而欣赏这部分,可以获得更多更深层的阅读快感。

 

那么,莎翁戏剧中的语言美又是什么呢?

在现场,凌老师就在台上朗读了几段,向我们展示了诗歌的美。


rxzmm4bl690hhr}roo6)hs1.png

莎士比亚戏剧中常用的是无韵诗(blank verse)来进行叙事。无韵诗虽不押韵,但它有固定的节奏,其中抑扬五音步是最常见的了。

 

英文的诗歌有一个特点,是中文诗歌较少用到的——用轻重音的交替,来产生节奏。此外,英文单词中圆润发音的组合也使得句子读起来流畅柔美,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

 

凌老师在现场给我们赏析了一段:

romeo, romeo! wherefore art thou romeo?

 

三个“romeo”重复、相连的呼唤,使整句话都圆润了起来,配上女子的声音,像极了一曲柔美婉转的歌。这里的“thou”是早期现代英语中“you”的写法,后面那段话用现在的现代英语可以写成“why are you romeo?”。若是用现在的英语去念,朱丽叶的这段感叹就会变得太顺畅圆润了,无法表达其内心的起伏曲折。原文中,“art”、“thou”成了句子中停顿的两个点,这一处不太顺的编写,反而更好地反映了了剧中少女细腻的心思——对于心中燃起的炽热的爱情,既羞于说出口,又有所顾虑;那颗对未来爱情的追求之心是不确定的,动摇的。一股是对心上人炽热的爱,一股是因心上人是仇家而产生的怨念,两者一同在十三岁少女的心中交织着。一方面是对意中人的炽热的爱,但另一方面却因为意中人是仇家,而因此有一种怨念。

)[$emc}5%`~7lg4r6{8}x.png

谈到莎士比亚戏剧,我们脑海中就会列出一系列的文学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等等,它们是以一本本书的形式出现,供我们在案头上赏读。因此我们常常忽视了,它们曾经是一台台生动的戏剧,里面的人物、故事情景都是在五英尺高的舞台上呈现的,舞台效果如何主要靠演员的发挥。

p`r7[rdi0v8lq)$vxr]y[w1.png

但莎士比亚时代远在“地球村”时代之前,又怎会将剧场命名为“环球”呢?原来此“环球”非彼“环球”,而是舞台表演区设置了“天堂”、“人间”、“地狱”三部分,天堂是舞台上方的天花板舞台上方的天花板,人间就是一楼的舞台平面,地狱的出入口是舞台活动地板下的出入口,那里通常是鬼神的出场处。这三个区域的设置一下子拓展了舞台的空间,使观众更好地与演员一同想象、一同打破空间,眨眼间上天入地。

 

除了global theater,有另一个舞台也是莎翁作品常上演的地方——那就是“世界”。

 

“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世界就是个舞台,男男女女只是演员而已,他们都有其退场和登场”,莎翁曾这样说道。

 

此外,当时的演员只能是男性,因此当遇上女角色的时候,就会出现“男扮女装”,这也常作为喜剧效果的来源之一。

 

“男演员饰演女子,在剧中演女扮男装的桥段”凌老师举了个听起来像顺口溜一样的例子,但细想后,现场的许多同学都不禁哄然大笑。

 

凌老师还讲了许多细节,带我们感受了一遍当时的氛围——伦敦的人们会留意着环球剧场最高处插着的彩旗,黑色的代表今天演出的是悲剧、白色的是喜剧,红色的是历史剧。即使不知道即将演出的具体是哪部戏,人们还会兴奋地想着“今天是看喜剧还是悲剧呢?”,然后满怀期待地奔赴旗帜飘扬处。渐渐的,五英尺舞台外的平台上挤满了喧闹的平民,二三楼的看台悠悠地坐着贵族富人,不同阶层的人共同欣赏着一台戏。看到倦处,台下平民们就会有人打架、闹事、喝倒彩;看得太入戏了,台下观众们又会想爬上舞台将台上的“坏人”痛打一顿……

被凌老师带着“看了”如此精彩生动的画面,是否觉得离莎翁的作品又近了一步呢?

fdfdfdfdf.png

既然莎士比亚戏剧曾是为舞台演出而作,那在阅读时我们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凌老师为我们支了一招——以演员的身份去阅读。在阅读莎士比亚戏剧文本时,我们会发现里面故事的发展都是由人物的对话推进的,里面鲜少有人物神情、动作的描写,这在当时给演员留了很大的发挥空间。现在,作为读者的我们就要去思考,书中人物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怀揣着怎样的感情、心绪?

 

若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在阅读的同时,在心里架建处一个舞台,并在上面演一出戏,而我们则是这出戏的演员。

 

当身份从读者转变为演员的时候,我们对书中角色、故事情节发展的把握,就从被动转为了主动。这时聚光灯就会“噔”地亮起,照射着我们,我们就站在五英尺高的舞台上。这时我们就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到底要以怎样的语调去讲述文中的一段独白,脸上应带有怎样的神情,同时要做怎样的动作与之配合,甚至是我要处于舞台的哪个位置去演绎,等等。

 

如果我们在阅读的同时能很好地在内心里组织出一台戏的时候,我们就能真正走进故事里,很好地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与他们对话。这种阅读过程就不仅是与莎翁对话的过程,还是与莎翁一同探讨,进行二次创造的过程。


fdfff.png

莎翁的作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这是凌老师特别强调的一点。经典的作品都留有所属时代的烙印。在讲座中,老师不提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背景,而是单独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拎了出来——原来文艺复兴时期还有专门教人怎么谈恋爱的书!当时的青年们都受着彼特拉克式的爱情诗的影响,模仿着书上华丽夸张的语句去说出自己的“爱意”,也模仿书上中的行为去对“心上人”展开热烈的追求。而这群热烈追求爱情的年轻人,常常是沉浸于想象中的爱情,沉迷于爱情的语言,结果常常是自己感动了自己。主要是受彼特拉克式的爱情诗影响,追求语言的华丽夸张,结果更多的时候只是自己感动自己,不是爱的衷心表达,而是沉浸于想像中的爱情,沉迷于爱情的语言。

就让我们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感受一下吧~~

wwm3}8r]`9ap4%jdnjbr`a7.png

这是罗密欧第一次见朱丽叶时说出的爱情诗,神圣、华丽却少分真挚,而罗密欧在与朱丽叶第一次接吻的时候,竟也是按照书里“教程”的来。


“you kiss by th’ book”,朱丽叶这样惊讶道。


终于,纯挚的朱丽叶终于受不了罗密欧“掉书袋”式的说话方式——


“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语言的富丽,只有乞儿才能够计数他的家私。真诚的爱情充盈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


但随着两人感情的渐渐加深,爱情的萌芽渐渐成长,罗密欧也渐渐摆脱书本的影响了。他对朱丽叶的谈话越来越自然,也越来越真挚了。情意的表达也从十四行诗变成了较普遍的无韵诗。


@inh]hd)%$qt)~fwua(%ys9.png

凌老师带我们开启了一场不同视角的莎翁戏剧欣赏之旅,听完讲座的同学们都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纷纷向老师提问。

一位女同学很好奇,精读了如此多莎翁戏剧原著,是否给老师带来什么影响?


老师笑了笑,回道,倒是没有改变人生轨迹这么大的影响,但获得多了一种思维方式。用英文来说,是“empathy”,也就是同感、共鸣。


凌老师曾带队去台湾参加过莎士比亚戏剧片段的演出。当成为戏剧里的一个角色,尝试着站在剧中人物的角度,尽力去揣摩他、并成为他,这种体验是神奇而微妙的,能感受到心里的某一处在发生改变。


在角色扮演中获得的更强的感受力,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容易去与他人易地而处,感同身受。此外,在竞争当中,也能做到站在“敌人”的角度去想问题,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审视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知彼”,从而促进“知己”的自我认知,去成为更好的我们。


y2otucm1@mn{]2%@p]z0542.png

在阅读莎士比亚戏剧原著时,总要先跨过语言这一道坎。实际上,早期现代英语与当下使用的英语已经非常接近了,只有一些部分稍作改变,而且还有规律可寻。下面就来逛逛这个干货市集吧~

pytg7s37]uqrgc}47c_v`67.png

除了拼写改变,第二人称代词“thou”后面的动词,在现在进行时和过去时,都常加上“-est”、“-st”的后缀。其中元音结尾一般加“-est”,辅音结尾一般加“-st”。如,“thou knowest, thou canst.”


此外,“thou”后面少数的动词会发生不规则变化。如,thou art(are),thou wert(were), thou hast(have),thou hadst(had),  thou shalt(shall),  thou wilt(will)

sx.png

    1.三个音节的单词中,r在两个元音中间,通常省略掉一个元音

    如,temperance→temp’rance

  • 2.元音e在v和n之间,且重音在前一个音节

    如,heaven→heav’n   given→giv’n

  • 3.单词never,ever,over可以省略辅音字母v

    如,never→ne’er  ever→e’er  over→o’er

  • 4.字母i的省略

    如,it is→ ’tis   it was→ ‘twas  it were→ ‘twere  it will→ ‘twill  it would→ ‘twould

    5.元音结尾的单词后的代词his的缩写为’s

    如,to his→to’s  by his→by’s


  • 听完了这么精彩的导读,是否想开始一场莎士比亚的戏剧之旅了呢

  • ps: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认认真真看完一部莎士比亚戏剧原著,想想也是件很酷的事情哦!

  • 5ce$ft]myw1}6{wep_yb6j1.png


$yvfb_ztkwuwa]7n`~hik05.png

读者留言

读者留言

馆长信箱

馆长信箱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